小麦条锈病是世界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尤其在高纬度或高海拔的冷凉地区为害严重。病害流行时,受害小麦可减产30%以上,甚至绝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条锈病流行区,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小麦条锈病给我国小麦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
综合防治措施
1、实施生物多样性战略。各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压麦扩油、压麦扩经、减少小麦条锈病越冬场所,为来年春季减轻防治压力。
2、合理品种布局。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扩大种植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压缩感病小麦品种种植面积。
3、大力推广秋播药剂拌种,适时晚播,推迟发病。粉锈宁拌种田较未拌种可推迟发病20天左右,病株率减少12-14个百分点,病叶率减少10-13个百分点。在最佳高产播期的时段内适当晚播。可降低种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推迟春季发病。
4、适时开展药剂防治,早春采取打点保面,对发病母叶片及时喷药封锁,及时消灭发病中心和发病叶片。当病叶率达2-4%时要组织群众开展大面积统一防治。药剂以15%粉锈宁或12.5%特谱唑,不宜盲目选用其他药剂和复配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