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洼区避涝栽培 在双季稻区,洪涝发生频率最集中的时期主要在早稻中后期和晚稻苗期,低洼稻田最易受洪涝危害。对于这些稳产性差的稻区,可采用短生育期避涝栽培。如种植极早熟早稻品种,采用大棚套小棚抗寒育秧和早稻早抛早熟栽培,乳熟期喷叶面肥壮籽,黄熟期喷施乙烯利促熟抢收,力争在6月30日左右成熟收割,避开7月上中旬洪涝灾害。收获早稻后,如果没有发生洪涝灾害,则搭配种植生育期长、产量高的晚稻品种(组合)。如果7月上中旬发生了洪涝灾害,灾后利用收获的早熟早稻品种进行翻秋直播种植。
抗涝栽培 培育多蘖老壮秧可抗涝耐涝。秧田或旱育秧苗床必须重施农家基肥,满足壮秧生长要求,一般每亩秧田施腐熟入粪尿500-750公斤及猪牛粪1000~1500公斤。芽谷破胸催芽后,室外冷水浸泡2~3小时,然后置于40~50℃的热水中20~30分钟,进行“冷热”交替胁迫2~3次,诱导秧苗抗性增强。育秧时采用稀播、旱育加烯效唑,促进多蘖壮秧形成。深泥渍水田最好选择两段育秧,采用多蘖壮秧(秧龄5.5~6.5叶)栽培,缩短大田分蘖时间。
合理施肥不仅能促进水稻高产群体结构的形成,还可增强稻株抗逆能力。在耐涝高产栽培中,肥料的施用要点是:
大田翻耕时,每亩施腐熟猪牛粪2000~2500公斤。
在耐涝栽培中,氮、磷、钾、锌、硒肥都具有较好的增强水稻抗涝能力的效果,且互作效应显著。总的施肥原则是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氮肥,增施钾肥,补施硅、钙肥,选择性施锌肥。以未受灾正常稻田单产400公斤为标准,一般大田纯氮用量宜8.5~10公斤(尿素18.5~21.5公斤),纯钾6.5~8公斤(相当于氯化钾12.5~15.5公斤),两者比值介于1~1.2之间。基肥、追肥和粒肥比大约为5:4:1。
磷肥具有促进水稻植株分蘖、降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强逆境条件下细胞膜的稳定性、提高成穗率的作用。其最适用量为过磷酸钙每亩施50公斤左右。
锌肥一般为亩施七水硫酸锌1~2公斤作基肥。
硅、钙肥通常能提高水稻的抗病抗倒伏能力,在耐涝栽培中,施用量一般为可溶性二氧化硅每亩10~20公斤。
水稻受淹涝后,补施微肥和速效氮、磷、钾肥有利于水稻恢复生机,增加分蘖,提高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一般对孕穗期以前受淹稻苗每亩施尿素3~10公斤,氯化钾3~5公斤;对孕穗期以后的稻苗通常补施尿素1~3公斤,氯化钾1~2公斤,磷酸二氢钾0.5~1公斤。
水稻受淹涝后,施用释氯剂、膜稳定剂、活性氧清除剂及细胞激素等化学调控剂(抗涝剂)进行调控,可缓解或部分消除淹涝对水稻的不良影响。无论是在淹涝前还是淹涝后喷施抗涝剂(多德利),对提高水稻耐淹涝能力都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