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粮油 » 正文

水稻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17
核心提示:自大面积种植矮秆水稻品种以来,在长江以南大部分省份水稻矮缩病发生与危害逐渐加重。双季稻区晚稻发生较重。我乡部分村组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一、水稻矮缩病的识别
 
 【发生及危害】自大面积种植矮秆水稻品种以来,在长江以南大部分省份水稻矮缩病发生与危害逐渐加重。双季稻区晚稻发生较重。我乡部分村组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症状识别】此病又称普通矮缩病。病株矮缩僵硬,严重矮化,色深绿,分蘖增多。发病初期,在新叶叶脉上发生黄绿色或黄白色小点,小点沿叶脉形成虚线状条斑。水稻幼苗期受侵染的,分蘖少,移栽后多枯死。分蘖前发病的不能抽穗结实。后期发病的虽能抽穗,但结实不良,多瘪谷,根系发育不良。稻株易感期为苗期至分蘖期 。
 
  病原为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主要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及大斑黑尾叶蝉传播。
 
二、水稻矮缩病的防治
 
 【发病规律】水稻矮缩病病毒的初侵染源和传毒介体主要是黑尾叶蝉,所以任何影响黑尾叶蝉越冬和生长繁殖的因素也都影响此病的发生流行程度,其中以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最为重要。
 
  (1)气候条件上年晚稻发病重,带毒黑尾叶蝉多,冬季气候较为温暖干燥,利于带毒虫源越冬,若虫存活率高,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遇上春季至早秋温、湿度适宜,特别是雨水较少、湿度不大等,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
 
  (2)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我国南方稻区曾由单季改为双季或由两熟改为三熟,甚至有的早、中、晚稻混栽,给黑尾叶蝉不断繁殖和虫口密度迅速增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使此病不断扩展蔓延以至流行。
 
  在品种方面,由于高秆型改为矮秆型,若肥水管理不当,则水稻长势茂盛,叶色浓绿,植株柔嫩,容易诱集黑尾叶蝉的为害和传病,因而此病也往往发生严重。在种植杂优水稻的田块,由于播种期较早,施肥水平也高,叶色浓绿,所以黑尾叶蝉迁入量较多;而杂优稻的种植密度较稀,丛株数少,在秧田及大田初期的单株虫口密度较一般品种田大,感染此病的机会增多。
 
  【防治方法】此病的防治应以抓住黑尾叶蝉迁飞高峰期和水稻主要感病期的治虫防病为中心,并加强农业防治措施,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农业防治 
  ①选育和选种抗(耐)病品种。目前虽无高度抗病品种,但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差异,同时还需进一步开展品种资源的筛选,加强抗病育种工作。 
  ②早、中、晚稻秧田尽量远离重病田,集中育苗管理,减少感病机会。 
  ③生育期相同或相近的品种应连片种植,不种插花田,以减少黑尾叶蝉往返迁移传病的机会,并有利于治虫防病工作的开展。 
  ④在早期发现病情后及时治虫,并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健苗早发,可减少病害。 
  ⑤收割早稻时,要有计划地分片集中收割,并从四周向中央收割,使黑尾叶蝉被驱赶集中在中央小面积稻区内,然后进行药杀。 
  (2)药物防治  以治虫防病为主,重点做好黑尾叶蝉的两个迁飞高峰期的防治,特别注意做好黑尾叶蝉集中取食而水稻又处于易感期的早、晚稻秧田和返青分蘖期的防治。
 
  在越冬代成虫迁飞盛期,着重对早稻秧田和早插本田的防治,同时在第一代若虫孵化盛期注意对迟插早、中稻秧田的防治。
 
  第二、三代成虫迁飞期的防治是全年治虫防病的关键,除应注意保护连晚秧田、做好边收早稻边治虫和本田田边的封锁外,特别对早插本田应在插秧后立即喷药防治。
编辑:foodqa

 
分享:
关键词: 水稻 矮缩病 识别 防治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129 second(s), 14 queries, Memory 0.89 M